海城地震50周年纪念暨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5年度学术交流会议
0 人想看

展会时间:2025-07-11 至 2025-07-15
展览范围:
会议
展会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为纪念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短临预报成功50周年,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与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计划于7月11日-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联合举办“海城地震成功预报50周年纪念暨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5年度学术交流会议”。会议拟邀请但不限于全国从事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研究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参加学术研讨,并举办地震监测仪器设备会展,竭诚欢迎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参加并投稿。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5年7月11日-15日,11日报到,15日疏散。

地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奥运会媒体中心)

二、会议交流的内容与形式

会议主题为海城地震、预报案例,观测技术、监测台网,非天然地震、孕震环境、地震过程、介质变化,临震特征、信号捕捉、异常提取与临震预测/预报方法和指标的瓶颈问题。主要内容包括:

(1) 纪念海城地震成功预报50周年特别专题:中国大陆地震预报50年科学进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中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2025-2035 年)

(2) 近期显著地震案例总结

(3) 地震观测技术50年的科学发展、强震观测新技术、强震短临预测/预报新理论与新方法探索

(4) 地震孕育准备过程各阶段多途径前兆观测技术与观测异常特征及其对地震预报的贡献

(5) 地震物理预报与数值预测方法及实现途径研究

(6) 人工智能在地震观测技术、台网运营与提升地震预测效率的贡献

(7) 非天然地震、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的检测、甄别、判定与相互关系 

(8) 固体-流体相互作用与地震诱发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相关链生灾害的监测与风险评估及其综合减灾

(9) 海洋观测技术与微震观测技术及地震预报理论、方法和应用

(10) 环太平洋俯冲带、新特提斯洋构造带及中东亚壳幔动力过程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意义

(11)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多尺度结构和动力学环境

(12) 构造演化、地表过程与地震活动

(13) 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带和断裂带的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

(14) 地震观测、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的传承、科学普及与传播

本次学术交流将以口头报告(oral)和张贴报告(poster)两种方式进行。口头报告分大会邀请报告(40分钟)、专题邀请报告(20分钟)和一般专题报告(15分钟),口头报告语言为中文。张贴报告(幅面尺寸:宽0.9米*高1.2米)不限制语言形式,中、英文皆可并鼓励英文形式。口头报告人若需同时提供张贴报告,请在备注中予以说明。请做张贴报告的代表于7月5日前将电子版报告发送到会务邮箱,以便于统一打印制作,7月5日以后请自行打印带至会场。

本届会议还举办地震监测仪器设备会展,若有相关监测仪器产品需要展示,请提前联系会务组,展位有3m×3m和3m×2m两种规格,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本次交流还将安排1小时(7月12日下午)的大会讨论(Panel)和1天(7月14日)的三河平谷8级地震破裂带的野外及室内科普培训。大会讨论的主题是:制约地震三要素的因素与地震三要素预报的瓶颈问题,讨论期间每人每次限时发言不得超过3分钟,但可间隙取得多次发言机会。科普培训将邀请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现场讲授相关最新研究进展,鼓励与会代表积极参与。


海城地震50周年纪念暨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5年度学术交流会议

展会时间:2025-07-11 至 2025-07-15 展会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请使用微信小程序完成 获取资料 操作

首页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4001607658
服务热线 移动端浏览
通过手机继续浏览
网站导航 返回顶部

请使用微信小程序完成 展商入驻 操作

请使用微信小程序完成 展会发布 操作

请使用微信小程序完成  观众登记 操作

请使用微信小程序完成 展位预定 操作